3.31.2012

Screen Under the Microscope

Like any self-respecting UI designer, I have a microscope sitting on my desk. Here are some pictures comparing a bunch of different screens. They’re all taken at approximately the same magnification. At the scale that the pictures were taken, the width of this bar equals about 1mm:



Note that not all screens are oriented the same way; sometimes, I had to turn the devices to take the picture.

Here’s the iPad 2’s screen:



And here’s what the third generation’s screen looks like:



It’s easy to conceptually understand the idea of quadrupling the pixel count, but once you actually see what this means, it’s frankly pretty astonishing. The iPad 2’s pixels look gargantuan next to the diminutive pixels from the third-gen iPad.

By the way, Apple’s PR makes it sound like there’s almost no space between individual pixels. While there’s much less space than on the old iPad, rows of pixels are still placed quite a bit apart from each other.

Similarly, here’s an iPod touch (2007):



Here’s an iPhone 4S:



Comparing the iPad 3 to the iPhone 4S shows the iPhone’s slightly higher resolution:



Let’s see some other recent devices. Here’s a BlackBerry PlayBook:



And its similar competitor from Amazon, the Kindle Fire:



There were some rumors that the two used similar hardware. Clearly, this doesn’t apply to the screen at all.

Moving on to some cell phones. First, the HP Veer:



Next, the Google Nexus One.It sports one of these horrible PenTile RGBG OLEDs:



Let’s look at some recent gaming devices. This is a Nintendo 3DS:



Note how this screen doesn’t have square pixels; two pixels fill up one square. This is so the screen can send a different pixel to each eye, creating the 3D effect.

Here’s the PlayStation Vita:



For comparison, its predecessor, the PSP:



And Sony’s «other» portable console, the Xperia Play:



And finally, here’s the OpenPandora:



This screen looks a bit blurry under the microscope because it has an anti-glare coating. In real life, the screen looks great, especially in situations where the other screens show distracting reflections.


Here’s the Kindle Keyboard (third generation), at the same magnification:



Here’s a Sony Tablet S:



Here’s the HP TouchPad:




This is a picture of the Galaxy Nexus’s screen that should be roughly at the same scale,It’s another PenTile RGBG OLED, so it only has two subpixels per pixel.


Via mefi, a Commodore 1702 Color Monitor, an NEC 33090WQXi, and anIBM T221. Also, StickyCarpet notes that «This is starting to sound like an evaluation of MP3 bit rates made through $3 ear buds.» Well, yes. If I haven’t been clear enough, let me repeat that this isn’t a scientific evaluation of these screens. It’s really just a bunch of interesting pictures. And finally, my microscope is really cheap, but I am in fact able to turn off its LED lights :-)

3.24.2012

余杰:不是天鹅的绝唱,而是裹毒的蜜糖

温家宝在人大记者会上的言论,本来毫无新意,却仍然受到海内外媒体的追捧。多家西方媒体以“天鹅的绝唱”来形容之,对其带有相当的赞许与同情。然而,在我看来,这不是天鹅的绝唱,而是裹毒的蜜糖。

温家宝出色地完成了政治局交给他的扮演影帝的任务。虽然他超越台词临时发挥的几句话被中宣部删去,但总体而言,他灌给中国和世界的蒙汗药很管用。

即便一些思考能力很强的知识分子,也被这碗裹毒的蜜糖迷惑了。著名社会学学者、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在接受BBC中文网采访时说,这是温家宝近几年关于中国政改和社会问题的讲话中最具体、最诚恳的一次,其中的内容信息值得多层次地解读。著名异议知识分子陈子明在德国之声撰文指出,看了温家宝记者会的电视直播,最深的印象是“人话”讲得多了,“党话”讲得少了,所以温家宝值得“表扬”。

聪明的知识分子尚且如此,普通民众就更感激涕零、山呼万岁了。既然共产党内还有温家宝这样的好人、青天、贤相,就说明共产党还有希望!温家宝任期还有一年,应当耐心等待他在最后时刻破釜沉舟、启动政改!即使出师未捷,他也会将改革之舵“击鼓传花”给习近平。君不见,在人大会议上,温家宝对习近平竖起了大拇指?

这就是中共政治局希望达到的效果。毛泽东时代,周恩来的角色不可缺少;胡锦涛时代,温家宝的角色也不可缺少。很多人愿意去“理解”温家宝,认为温家宝毕竟提及政改,提总比不提好。但是,温家宝是政府总理,不是电台名嘴。电台名嘴可以说了不做,政府总理则必须知行合一。评价一名政治人物,不是看他说了什么,而是看他做了什么。说了不做,比不说还要坏。说的跟做的相反,就是说谎和欺骗。

就在温家宝说要尊重人权的同时,人大通过了对公民实施秘密拘押的法律,警察全面盖世太保化,中国沦为一座举世无双的集中营;就在温家宝说愿意倾听不同意见、甚至将批评者请到中南海的同时,若干人权活动人士遭到非法软禁、“被旅游”,山东大学的孙文广教授说,连门都出不了,如何到中南海做客?

温家宝说:“在我担任总理期间,谣诼不断,我虽然不为所动,但心里也不免感到有些痛苦。……我将坚持人言不足恤的勇气,义无反顾地继续奋斗。”他的“奋斗”,是否可以从公布自己和家人的财产开始呢?他宣称,当了四十五年的公务员,“守职不废,处义不回”,也许他确实没有贪污过一分钱,但他的妻子和儿子为何富可敌国呢?仅仅因为他们是总理大人的好妻子和乖儿子吗?

在这个世界上,最危险的东西就是裹毒的蜜糖。很多人吃得津津有味。

中共的表态站队机制

薄熙来被解职后,大家看到重庆各界纷纷表态,宣布拥护、紧跟、保持一致。据报,重庆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市法院、市检察院、警备区都在第一时间,在传达贯彻中央精神的同时,宣示与中央保持完全一致。随后,重庆38个区县也纷纷召开常委会和党员干部大会,同样表态拥护。


类似的情形,去年朝鲜金正日逝世金正恩上台时也曾经出现过,朝鲜高层以下全部宣誓效忠这个30岁不到的“英明领袖”。这是共产党国家的通例,可以说已经成了一个固定不变的机制。

作为重庆市长,黄奇帆带头“坚决拥护”,虽然被五毛讥讽为“墙头草”、“变色龙”,但这完全可以理解,因为这是中共官场政治的规则,不得不如此。今天,我们简单地揭示一下原因。

首先,这是由于中共的制度造就的。

共产制度,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一百六十多年来全世界都彻底领教过它的残酷、它的黑暗、它的邪性。这种被马克思自己都奉为“幽灵”,这个让人类噩梦连连唯恐避之不及的怪胎魔教,还在今日的中国、朝鲜、古巴活生生地存在着。中国人都有一个感受,一个人品行操守原本可能不错,但一入中共的体制内,立马就变得不一样了。比如贪污腐败现象,大家人人皆知是制度因素,弄得如今简直成了贪腐之国,只要有点权力一点小官也会大搂大贪,唯恐落于人后;再比如政法委、610等秘密警察组织,包括它们所任用的公安警察打手,迫害起好人来,简直不遗余力,比起过去的锦衣卫、东厂西厂,比起历史上的周兴来俊臣刘瑾魏忠贤等酷吏,尤过之而无不及!最近的王立军,搞活体器官移植,对法轮功极尽赶尽杀绝之能事。

这种制度的可怕之处还在于,它不仅像一个大染缸把人染黑变坏变恶,它使好人在里面也难有作为。温家宝在记者会一段悲情告白中也承认由于“体制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许多工作没有做完,许多事情没有办好”,所以请求“人民的谅解和宽恕”。

淮南为橘淮北为枳。这一切非为别的,实乃中共的制度使然,它不允许人有独立正直善良的人格,只要符合党性、绝对服从就行,只要求人成为党的忠实奴仆和听话的奴隶。

其次,是中共的团结统一之需。

中共的统治没有什么底线、原则,唯一在集中统一。这种政治统治的特点在于,它必须时时处处地保持全党全国的绝对统一和领导。一方面,在党内,讲个人服从组织,全党服从中央,讲民主集中制(实际没有民主),以免分裂,害怕堡垒从内部攻破危及政权;另一方面,需要向外营造一种和谐团结上下一心的假象,以利撒谎欺骗。即使已经四分五裂,也要极力掩饰,这同文革时期它宣传的“形势一片大好”,今天鼓吹的“好日子”一样异曲同工。王立军事件发生,中共大讲“军令政令统一”,“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讲所谓“纯洁性”之类,原因就是要避免高层和党内分裂。

再次,中共的运动和斗争太频繁,造成人人自危,人人自保。

回顾一下中共的历史,60年间各种政治运动、政治斗争几乎就没停过,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反右、文革、六四、镇压法轮功,每次都搞人人过关那一套,党内要表态,甚至全国人民一个个也要表态,严重时,同属一个家庭也要划清界线,势不两立。薄熙来不也在文革站队时,踢伤其父几根肋骨吗?

我们举一个熟悉的例子。1968年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决定开除刘少奇党籍时,与会者132人,举手同意131人,仅陈少敏(女)一人拒绝。难道这一百多高干内心都同意?都与毛保持高度一致?显然不是。但你不得不违背良心,否则就在政治上站错了队,自身难保。在这一刻,是党性代替了人性。

最后,独裁需要。

独裁需要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一种声音,一个腔调。中共也讲“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勿需创新创造。

大家看到,外国是向宪法宣誓效忠,中共是向某个党魁效忠,只向红旗宣誓。

人治和独裁统治的特点,很多时候是靠人来发号施令,而将法律放置一边。甚至能吃能喝能吹捧巴结能忽悠都可充作资本,成为向上爬的手段,君不见能唱歌可以当将军,长得漂亮可自由出入中南海。只要你符合党魁的口味,像录音机、复读机一样始终保持一个声音,步调一致,言行一致就OK。在一党专政之下,只有党和党魁的独唱,其余都得合唱,杂音不行、异议更是严加取缔。

所以,能在中共的官场上混,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朝中要有人,需要狠、毒,会投机钻营溜须拍马,还不能站错队。没有政绩,可以造假,可以在数字上做文章,可以搞形象工程,一旦站队出差错,官位就不保了。因此,没有点踩高跷、走钢丝的硬功夫,掌握不了平衡,都是万万不能的。痛苦也好,麻木也罢,只要中共存在一天,中共官员两副面孔的“双面人生”就会一直持续下去。

3.21.2012

激情是一件好东西

两年前的某个下午,宽敞的办公室,几柱如血的残阳余辉破窗入内,铺洒在纯白色的桌面上。一位朱唇金发的中年女性,用微微翘起且略带醉意的嘴角,对着正襟危坐的我说道:

“小哥,你认为你的激情会一直存在吗?”


当时的我听到这个问题,脑门一热,反应如某作家被质疑会不会写作一样,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当然会——语气中还略带一丝鄙夷,觉得对方问了一个特2的问题。

然而两年后的今天,当我再次想起这问题时,觉得2与不2已经不那么确定了,尤其是当时间一天一夜地打马而过,岁月如同伤心姑娘的眼泪一样哗哗而流,脚步却始终跟古老的挂钟一样滴答不停,而曾经的那些激情亦如同空中的气球一样,在不经意间慢慢变扁、下沉、落地……


众所周知,一对酸男剩女处对象,如果只是为了找个伴侣,供套房子,生俩孩子,应付一下孤单苦闷的日子,平衡一下缺失已久的性生活,固然未尝不可,但真正的爱情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彼此之间的激情就像是内裤一样,虽说不穿也区别不大,但里面的感觉却是迥然不同。

这里还有一个例子,经常去KTV吼歌的朋友一定清楚。同样一首歌,两个人去唱,一个人唱功了得,另外一个唱功一般,但前者唱起歌来跟背书一样,听起来像喝白开水。后者却把感情融入了进去(不管是不是因为最近失恋的缘故),这样虽然歌声一般,却能够轻易打动人心,等同天籁。

由此可见,激情是一件好东西,不管是对我们的爱情还是事业,不论是对身在云端的名人,还是驻唱大街的歌手……毕竟我们不是机器人,不是简单的接到命令,贯彻执行。人类都是由化学物质构建的,唯有通过无数的化学作用才能够合成有效的行动,而激情就是一种最大的化学作用。


不可否认,每个人都经历过激情燃烧的小时候——不管是大到对宇宙的向往,还是小到对蚂蚁的好奇,抑或是对隔壁姑娘身体发育状况的不解……这些激情发自内心,弥足珍贵。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大,在标准化的教育和去差异化的生活中,我们的激情慢慢降温、褪热、甚至完全消逝——有关这一点,“大城市”就像是催化剂,加快了发酵降解的步骤。

在城市的地铁里,经常能看到很多跟我一样麻木而无神的眼神;在摩天的写字楼内,四处游荡或干坐着或疲惫焦虑或闲而无事的灵魂。这些人每天像疯子一样忙碌着,忙碌的间隙则像好不容易回到水里的鱼一样拼命喘息着,随时准备着上岸,我们逐渐忘掉初衷,丢弃激情,追逐高品质的生存,而非生活。


据调查,重复而无创造性的工作最容易消耗一个人的激情。如果恰巧这份工作又是在高强度的压力下完成的话,那他肯定容易生病。再恰巧这份工作的收入还是非常低廉的话,那他可能随时产生轻生的念头——这正是前两年某制造商频繁发生跳楼事件的原因。

以前有一阵子,由于工作的缘故我需要出差到内陆的美容院,跟打扮得花枝招展的美容师们聊天。她们经常说到的一个问题就是给顾客做手法,这种手法属于基础护理,每天要做无数次,甚是乏味苦闷——这几乎成了美容师们的心病。

后来有一回,我去到嘉兴的一家门店,惊讶地发现这里的每个美容师对工作都特别有激情,特别来电,每天上班都像是过节一样,摸起顾客来像是摸情人一样万分温柔。

对此我表示好奇,当即找来老板娘打听,发现原来这家美容院有这么一个文化:美容师们在做手法的时候,每做一下就会在心里默念一句:一元钱,两元钱……也就是说,她们在做这件重复性的工作时也是心怀激情的——即便这个激情的来源是金钱。


由此可见,拜金固然赤裸,甚至盲目,但亦有其可取之处。然而除了金钱,激情还能够来源于什么呢?有人说是来源于热爱,无限且无条件地热爱;有人说是欲望,这种欲望源自于内在的驱动力;也有人说来自于好奇心,更有人说是天性使然的同时环境所趋……

也就是说,每个人的激情来源都可以不一样,同样一个人对不同事物的激情也可以不同。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一个人如果恰好对其所从事的工作充满激情,而且还打算把这种激情持有一辈子的话,那么这个人一定是最幸运的,这种幸运也一定会伴随到他成功的那一天。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光有激情的话,也是容易出问题的。

我大学有个朋友,她是一个漂亮的姑娘——当然我要说的不是她如何漂亮,想说的是那阵子快毕业了,她听说考研好,特别是一个漂亮的女研究生,光这名字就拉风极了,于是便一天到晚往图书馆里跑,上大街买化妆品的时候也不忘带本考研英语;可是后来社会连带学校刮起了一阵热风说公务员是黑领,铁饭碗,特别香,于是她便矛头急转,激情万分地报了省考,又马不停蹄地备战国考。可是刚没准备半个多月,几个要好的朋友去了银行,说银行工作怎么好怎么滋润,她听了之后脑海中马上中浮现出自己穿着某四大银行工服的绰约样,于是又热情洋溢地去买西服准备网申银行……

如你所知,这个故事的寓意很简单:短暂的激情不值钱,长久的激情才有价值。


在过去的两年里,这个文明而浮躁的世界一变再变,不可避免地,歇斯底里地,正如接下来的无数个两年一样。

然而两年之后,如果当年那位风姿绰约的女面试官再次坐在我的面前,问起同样的问题。我希望能够以比当年更加坚定且略带尊敬的语气回答她:是的,我的激情会一直存在。气球亦会再次升起、加速、直至冲破云端……

3.15.2012

谁也无权“绑架”你的人生,即使他们是你的父母



如果出生可以选择,有多少人会依然奋不顾身地“投胎”到这个世界上?如果身世可以选择,又有多少人曾经动过这样的念头:“如果我不是我,而是谁谁谁就好了”?


不知是不是气候异常的原因,明明已经春天,朋友之间却还弥漫着“悲秋”的情绪。四季渐渐不分明了,所以连情绪也变得暧昧不清起来。


凑巧的是,最近听人吐槽最多的,竟都关乎“亲情”。那些披着“爱情坎坷、工作纠结,梦想渐行渐远”外衣的抱怨话题,如果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剥开,你会发现,最后剩下最催泪的部分,竟然是“亲情绑架”。


或许是从计划生育被确立为国策那一天开始吧,一个家族的荣辱兴衰,就那么突然地,浓缩集中到一个人身上了。仿佛华丽的大戏台,一票演员原本你唱我跳的演出正酣,却突然一束追光打来,角落里一个自得其乐的龙套毫无预警的就成了众目睽睽之下唯一的焦点。尴尬之余,更多的是手足无措吧。


“我和你妈被WG耽误了,都没能好好上学,更没能考大学,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啊,将来替我们实现没能实现的大学梦,篮球可以以后考上大学再打嘛,弹吉他都是不务正业的人干的事儿……”;


“学文科有啥出息!你没看中央领导都是理工科背景么?听爸妈的,学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嘛,将来也好找工作,啊,听话。”;


“什么?你要出国读书?以后有机会就在国外发展了?那你爸妈怎么办?你不在身边谁照顾他们?他们辛辛苦苦把你拉扯大,你说走就走,那养你这儿子有啥用!都说养儿防老,父母在不远游,懂不懂啊!”;


“去北上广工作有啥好啊,房价那么贵,回老家多好,父母帮你把房子都买好了,再考个公务员,娶妻生子,安安稳稳一辈子多好。”;


“你是咱家三代单传啊,都快30的人了,怎么还不结婚,我们X家还靠你延续香火呢,要不明天再和上次相亲的那个某某姑娘联系一下?再耽误下去爸妈年纪大了,将来怎么帮你带孙子啊……”

……


亲切么?熟悉么?有多少人默默享受着如此深情厚意的“亲情关怀”,一次次地投降妥协,一次次地扮演者乖乖儿子乖乖女的角色,一步步被无数推手推搡着走到了今天。如果能一直安之若素,倒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可关键就是,有那么一些人,还为数不少,在被簇拥着来到当下之后,突然警醒,发现这一切都不对,都不是他/她想要的。就像被龙卷风不由分说地带到几千公里以外的鱼,风止的瞬间,重重摔落在干涸的沙漠里,扭曲成一抹尴尬的委屈,死不瞑目(阿弥陀佛,鱼儿们啊,原谅我如此狗血的比喻吧,我知道你们天生不闭眼:P)。运气好的,或许能变成化石,若干年后被某某科学怪人无意中发现,从此在人类科学史上青史留名,也算是不错的结局了。


记得大学时期有一次和朋友讨论中西方文化差异,最后总结成一条:中国人更看重“集体价值”,西方人更看重“个体价值”。


具体化到“亲情问题”,中国家庭,或者说大一点儿,不仅中国,咱们一衣带水的近邻,韩国日本也是如此(不如此才怪,自古以来就受着中华大国的文化熏陶):孩子一出生,不会被当做独立人格来对待,而首先是某某家的几世几代孙,然后是男某某和女某某下半生的人生目标与全部希望所在。试想一下,当父母把自己的下半生所有希望,甚至是所谓整个家族的荣辱兴衰都寄托在一个人身上,就不难理解当那个人稍微出现一点儿“偏离既定轨道”的苗头时,父母心里会有多焦躁不安,整个家族会有多受惊匪浅了吧。


而西方父母则不同,他们当然也爱自己的孩子,但他们会首先将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the individual,而非是父母的附属品,衍生品。如此一来,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既然父母与孩子都是独立人格,完整独立的个体,就不存在谁比谁高明,谁来规划谁的人生这类的问题。孩子犯了错,父母无权粗暴对待,只能是以“朋友”的方式彼此沟通、交流,引导。这并非是说西方父母涵养更好,能屈尊降贵和自己家的小屁孩儿讲道理,而是因为他们只能这么做,因为大家彼此平等,都是individual而已。基于同样原因,孩子的人生规划与父母无关,那是另一个独立个体需要自己去独立完成的课题。除了未成年时父母应尽的抚养义务之外,一旦成年,就首先从经济上独立出去,天大地大自己闯荡。本来嘛,自己的事儿自己做主,后果自己承担,多么一目了然且理所当然的事情。可到了中国,偏偏就行不通了,至于原因,众说纷纭,大体上分两种,一种从历史文化角度找,说是自古以来沿袭了强烈的家族观念;另一种从现实制度层面考量,归咎于一家只生一个。可不是吗,当你可以把鸡蛋分别放在几个篮子里时,打碎一篮固然心疼,但起码还有后备军。可当你只有一个篮子时,搞不好就是鸡飞蛋打咯。


理解万岁,我想,中国父母的大不易,凡是有正常大脑构造的人都会理解。但这不是今天写这篇文的主题,今天我想探讨的只是,一个人,或是一些人,是不是可以打着“亲情”的招牌来绑架另一个人的人生理想,束缚对方追逐梦想的脚步?从人权的角度说,当然不行,连上帝都不见得拥有如此权利。但,从历史文化传统人文社会背景的现实角度说,很多人就是这么干的,而且还觉得理所当然,天经地义。我不否认,有些人可以举出比地下工厂每天生产的地沟油吨数更大的例子来证明如此做的合理性,但如果我质疑你论据本身的合理性呢?比如“父母在不远游”,比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借用小沈阳一句话:“为什么呢?”


是啊,为什么呢?养老体系制度性的不健全是政府的课题,为何要以年轻一代的无限可能为代价来换取所谓家庭结构的稳定,社会的安定?当然,不是说雏鸟长大了,离巢展翅高飞了就一去不回头,父母恩情又如何是能用金钱来衡量偿还的。然而,就一定要绑在身边,低头不见抬头见,孝子贤孙满堂才算是人生圆满家庭和睦么?


还有繁衍生育的问题,从纯生物学的角度考虑,人类作为一个大种群,的确有繁衍的需求和必要。即便把范围从人类缩小到中国人,这个理论也成立。但如果再缩小到个人呢?为什么不能丁克家庭,或是单身贵族,如果两情相悦步入婚姻殿堂,之后顺其自然地产下爱情结晶,那完全没问题。但如果明明不相爱,却迫于各方压力草草相亲结婚,之后又迫于各方压力“水到渠成”的生下小孩儿,那就难怪乎只能拿“替人类繁衍族群”来解释这一系列行为的合理必要性了。


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肺部吸进第一口新鲜空气开始,就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彼此尊重独立性和平等人格,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世界本就丰富多彩,世界观、人生观从来就没有一元化的统一标准。谁都无权随意指摘他人的生活选择,更无权以任何名义绑住任何人追逐其自身价值的脚步。谁也不能陪谁一辈子,谁也不能对谁的人生负责,除了自己。所以,如果从小到大,人生的关键路口都是每个人自己做出的选择,而非听任父母长辈的关照安排,也许,现在就会少了许多怨天尤人吧。

3.11.2012

女人的修行

一直想写写一个姑娘的故事。

姑娘家境不错,父母都是县城里的官员,母亲比父亲要强势,她却继承了父亲温文尔雅的性格。大学的时候,姑娘读了工程,与同年级的一个山东小伙儿恋爱了。男孩儿的家境远不如女孩儿,有兄弟二人而且出身农村,是那种回家之路要先坐十五个小时的火车,再坐三个小时的汽车,然后再坐个面包车绕行一小时山路才能到的那种农村。

岳父母并非攀龙附凤之人,女儿喜欢,便也点头认可,大学一毕业便允诺他们简朴的婚事,并且善待女婿。所幸的是,男孩倒也争气,大学毕业便被分配至东北某设计院工作,携妻子前去安排了一份小工作,夫妻二人买房一套,第二年儿子便呱呱坠地。

只是小两口在那哪边儿都不靠的地儿,精神上孤苦无依。因为要工作,无暇照顾儿子,便送回了娘家留守照看。丈夫要随工程而出差,常年在外,从此一个年轻的母亲便过上了日日思念的生活。惦念工地上的丈夫,还要记挂家乡的儿子。姑娘,就这样变成了太太,也就这样变成了一个四岁儿子的母亲。

若不曾见过她以前的照片,我断然无法了解女人的上半生与下半生,当真可以变化至此。当年的她何曾不是花钱如流水,打扮入时,而如今,却连个头发也舍不得烫。每每进百货,舍得花钱的地方就只有儿童的那一层。有人说是爱情改变女人,从此你就知道,最能改变女人的不是爱情,而是孩子。

说起过年回家,多少年来我们只说是为了父母,却不知道如今这世界,已经有不少父母长途跋涉回家,是为了看一眼孩子。因为这样那样的关系,总有些孩子被留在祖父母身边,远离了他们的亲生父母,却不知母亲的无奈与酸楚,比孩子的思母之情更甚。四年以来,夫妻俩唯有每年过年,才能抽空回家看看儿子。每次回来一趟,千山万水,而每每离别之时,便是年轻的母亲泪流满面之时。手一直揽着儿子,怎么都不肯放。若是见过了这样的场面,你就真的无法理解这世上有些女人,不知为什么要去做母亲,明明做了母亲却不肯爱,孩子带在身边不知有几多幸福,却还要理直气壮地嫌恶近在咫尺的幼子,还要美其名曰是人性,是个性使然。对此,我想我真的无法体谅,不论出于什么原因。我也曾经对我先生说,我绝不会与做了母亲却没母性的女人做朋友,不论是不是偏见。

姑娘曾经对我说,有时候,真的很想辞了那份工作,想想其实也并没有干出个什么名堂来。远在东北,无依无靠,却还要以这样一个名义远离儿子。有时候真想一瞬间辞职,立刻跑回湖南来,再也不和儿子分开。今年,在回程的路上,她抱着孩子一直不肯撒手,一直在哭。老父亲从她手里抢过孩子,说赶紧走吧。孩子也一直在哭,撕心裂肺。后来,孩子的父亲也哭了。在车上,她不断地回头望,不断地抽泣,不断地自言自语又像在对我说,以后倘若你有了孩子,一定要带在身边,再难,也要带在身边!每年,我都要遭这么一回罪!

我曾经问过她,是否后悔。倘若当年不是嫁了这么一个工程男,不是随同着他远走他乡,如今也不必受如此苦楚。她摇摇头说,丈夫是我自己选的,无论如何都没有后悔过。我如今只是想着赶紧调动,赶紧调动,我必须要回来,我已经受不了没有儿子的日子。她又对我说,其实我真的很羡慕你,你嫁得近,丈夫父母孩子以后都会在身边,你以后就会知道这真的是你最大的财富。我笑着对她说:我现在就知道。

孩子的父亲说,如果再调动,便会把妻子和孩子都带走。我相信他说这句话时候的坚毅深情,我也看到了他身上与生俱来的那种质朴。我相信他们必然能够过上全家团圆的好日子。有姑娘说,不会嫁给没钱的男人,看到这对夫妻我就知道这世上,没钱也未必没有深情厚谊。

这句话如今随处可见:选择一个什么样的人,就选择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在被爱情冲昏头脑的时候,我断然不会想到这才是女人最真的一句真话。那年还非常年轻,孩子丈夫之类的事情还远的很,心心念念都只有天雷地火,哪里会想到嫁一个人便是嫁了以后的千山万水还是近在咫尺。多少姑娘问我,要选择钱,还是选择爱,我都摇头。我说如果还能问这样的问题,只能说,你还真的没有走到结婚的路上。这世上,不是只有钱或者只有爱,当你真真明白自己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你才会去懂得什么样的人最适合你,去选择你最适合的那种生活,去平衡你想要的生活——而好日子,也不是好端端在那儿等着,选择了以后,便是看你自己的本事。而女人最大的本事,我想只有两个字,叫做平衡。

我也是这样,我并非多么坚毅的女人,我永远无法忍受别离,所以我妥协了平淡生活,看淡了天雷地火,选择了更近的一条路,嫁给了近在咫尺的人。这比天雷地火的爱情更让我觉得安心。我从不否认如果没有嫁给我先生,我当然会遇上更让我觉得有“爱”意更加浓烈的男人,但是,他出现了,我的心告诉我这就是最能够平衡我的心和我的生活的人,在最好的年纪,他是最合适的人。我们相爱,有情分,衣食无忧,孩子在计划中,父母健在,生活缓慢而安好,这便是我想要的日子了。而十二姐在微薄上说,她从未觉得自己是什么情感专家,也很疑惑小雅同学为什么也会变成这样。她觉得我们只不过是想要过得好一点,于是就有了更加明确的判断,认清,决断与舍弃。我想这句话真是没错,得到的同时,果然有更多的舍弃,这永远都是女人的宿命。



永远别低估一个姑娘与你同甘共苦的决心




他和她是初恋,他是她的第一个男人,青梅竹马,大四的时候正式在一起,两个人都是小地方的。

同甘共苦5年,女孩终于来到北京投奔一直在北京上学打拼的男孩。

男孩辛苦工作攒了3万块钱,跟富二代朋友借了两万交了定金,老板承诺给他8万奖金。

男孩一分一分的算计:有了这8万,就可以还朋友钱,并且交房子的首期。

这样,他就可以在北京五环外给自己心爱的女人一个家,一个38平米的小小的家。

男孩比谁都努力,熬夜加班,舍不得买衣服,就连上班坐公共汽车都要先跑一站地,这样能省下一块钱……

可是生活哪能事事都在你算计预料,8万的奖金被无良老板翻脸不认,而房子首期付款时间一天天临近;一直帮助他的富二代哥们儿居然对他的媳妇儿一见钟情;媳妇儿那么漂亮,如同哥们儿说的:“她这样的找个千万身家的跟玩儿似的。”

他恨呀,再怎么努力都比不过人家会投胎,他什么都给不了心爱的女人,于是他怀疑、猜忌、歇斯底里,他对着女孩嚷:“谁不想要那样的生活!给我我也会选他的!”

最后,对女孩和自己都没信心的他,确实在金钱和女孩之间做出了抉择,他和女孩分手,和男孩的富一代爸爸签订协议,用这份“爱情”换了一个好工作。

后来呢,后来就不必说了。



这是最近在看的一个电视剧中的情节,看到那个女孩说:

“我只要你,只要咱俩踏踏实实在一起就成,房子是租的,买的,这都不重要。”

而男孩还是将信将疑。

我和朋友讨论这件事情,他说:“这很正常呀,给我我也不信,如果有那么好条件的人追我媳妇儿。”

我自认不算纯情派,甚至还算现实,可是这句话我却万万不能认同。

是的,谁不爱好车豪宅,谁不爱有人送钻戒百合,谁不爱别人给挥金如土,可是,过日子,不是谈生意,如果谁叫价高就能跟谁,那么我们大可避免90%的哀伤、难过、夜里辗转、纠结失眠、无可奈何……

女孩选择和男孩在一起,如果她是头脑清楚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的话,为什么不选千万身家而选一无所有?

因为我们共度的日日夜夜,因为我们一起算计着过日子,因为我们共同经历的苦痛欢笑,因为我的习惯喜好你都清楚,因为我的心事烦恼你都知道,因为我的脾气秉性你都了解,这不单单是让人心动的“爱”,更有相濡以沫的“情”。



我经常听到这样的话:

“我要没钱你是不是就不跟我了?”

“如果我有天一无所有你肯定就离开我了……”

“要是有个处处都比我强的追你,你肯定跟人家好了吧?”

……

拜托!!!

对于有钱的男人:和有钱人在一起确实是个致富捷径,但是谁也不傻呢,真心对你还是贪图小利没几天就能看清吧?

对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男人:要姑娘真是图你的什么而不是爱你,自己努力好不好!何苦在这儿受猜疑?

对于什么都没的男人:有担心自己女朋友跟人跑了的功夫还不如踏实儿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电视剧里说:没钱的男人就是没脊椎的软体动物。我觉着没事业没上进心的男人才是真正的软体动物。

原谅我有点措辞激烈,是因为,很多人其实不懂,绝大多数的姑娘,都是抱着一颗从一而终的心的,她们不是不喜欢奢华生活,只是相比之下,她们更爱和你下了班一起去买菜的平淡日子,而且,在她们选择你的时候,她们也希望能和你一起努力,见证和支持你的成长。

真的,永远不要低估一个姑娘与你同甘共苦的决心,只要你拿真心来换。

3.06.2012

得到的都是侥幸,失去的都是人生

(一)


寒假里,给刚上初一的表妹辅导数学。虽然觉得作为一个过了高数和线代的国民平均智商水平的普通青年,还是不放心的看了一遍课本。


有理数,一元一次方程,内错角,同旁内角。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等腰三角形底角相等。两条平行直线内错角相等。


看到聪明伶俐的妹妹将头抵在桌子上,扭股儿糖似的在草纸上画来画去还是没有列出正确的方程式,我心中不耐烦的因子一点一点聚积,二郎腿摇晃的频率也越来越快。


“这么简单都不会做”,“集中精力”,“到底有没有在听”,“要好好读书”。


我老成的拍着妹妹的肩膀,这些话熟练的溜出我的喉咙,此情此景如此的顺其自然,甚至没有发觉那时我的口气,像极了七年前的爸爸。


似乎有种关于女生上了初中数学就会变得不如男生的说法。七年前上初一的我,也是以同样憋屈的姿势趴在这张写字台上,理不清一道简单到用一元一次方程就可以解决的问题的思绪。好像忘记了,因为学不会去绝对值符号,气得爸爸掰断了我的自动铅笔。


我开始以成年人的标准要求着较我也并不年幼许多的弟弟妹妹,却彻彻底底的忘记了自己同样从那个年纪过来时充沛的感情和彷徨。我劝慰弟弟好好读书,不要荷尔蒙一泛滥就去招惹是非打架斗殴,口里举着的例子也许并非是我亲身经历,人生百态酸甜苦辣,无形的恐惧感早已严严实实的将我笼罩,话一出口自己都甚觉厌烦。


“你懂什么,不过大我几岁”,通常,弟弟都对我不置可否。十七八岁的年纪里,自然是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划拳拼酒,兄弟意气,冲冠一怒为红颜。不过是一个血脉卉张小小少年所做的疯狂事,我仍险恶地将它归在万劫不复那一栏里,转身离开。


好像忘记了,为了受了气的好姐妹,也曾把人家糗在教室里恶语相加的自己。


我的弟弟,终将会从这个冲动仗义的热血少年变成审时度势礼貌有加的冷漠男人,我并不忧心家人心中他此刻看似无望的未来,来来往往,所需的不过是时间。


当我以一个过来人的姿态,横眉冷目满面肃然,将所有的谈话加上劝告的语气,才惊觉那些可以恣意无知的日子保鲜度太低,一转身,就已成昨日黄花,是真真切切要说good bye的。三年一代沟,我亦不想故作老成,打出神马悲凉的手势为赋新词强说愁,大同世界和谐社会的,偏偏有些东西潜移默化的吹灭了我出海远洋鼓鼓的帆。如有可能,我也想声情并茂的赋首行路难歌颂一下际遇之奇妙世界之可笑,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我等俗人心胸难抵唐朝阿Q,他吟长风破浪会有时,我心中嘀咕道,道路阻且长,未来安可知。


晚上和妹妹遛弯,假期的学校陷入庞大的黑暗中,淹没了年复一年的嘈杂课间和在电风扇下纷飞的试卷油墨味,他此刻静静的伫立着如同一个静待猎物的野兽。妹妹清脆的声音一直未停,唧唧喳喳的讲着她厌烦的女生。上帝造人雨露均施,会被全班男生喜欢的漂亮女生均匀的散布在全国各地旮旯角缝,并且似乎都会适时的出现在这个年纪,我的妹妹因着遗传作用,沿袭当年的我,也当起传递情书的电话线。是么,真好玩,我漫不经心的附和着她,并不惊诧于爱情发生的年纪之早,初中时刚刚毕业的毛头小伙子班主任故作老夫子教育我们早恋并非爱情,而只是青春期里异性互有好感的正常生理现象。


可是,如果那些真挚的,不言而喻的,欲说还休的,充斥了整个青涩的季节的恋情不是爱情,那之后,还有什么可以称之为爱情。


我不懂在一双狡黠的眼睛背后,这个14岁的小脑袋瓜到底装了什么,那里总有一片宁静而富饶的海,正如我不懂七年前的我的世界里如何拍荡起浪花一样。那个年纪的我们如同海面上绵延的波纹,每一刻都是崭新的。


我隐隐看见十四岁的我呲着白牙,眉开眼笑,一路南辕北辙的狂奔。忍不住叫住她,慢一点,请再慢一点。


时间,它如漩涡般把我们搅在一起,打着愉快的旋儿,沉入寂静的蓝色海底。


(二)


不知道何时开始,“人生就是如此”这样的话会时不时的从嘴中蹦出来。假期里初中高中的同学大聚小聚也有几场,有一些已经先一步进入社会有了相对稳定的工作,见面伊始自是开怀大笑东拉西扯把上学时候的囧事挨个一件件翻出来打趣,推杯换盏酒过三巡之后,话匣子打开饭桌之上便气氛陡变,社会这把锉刀着实锋利,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直到你油光滑亮的在每一道夹缝里游刃有余。肤发授之于父母,蜕皮的过程就如掐你表皮的一点点肉,无需使力就痛苦异常。听着他们或云淡风轻或悲愤交加的经历故事,不自觉中嘴角挂着理解,眼底却盛满悲悯,因为我知道,那也即将是未来的我所无法避免的窘境。即便离别时刻有多胶着,火车还是会义无反顾的按时开走,士兵总要上战场,丑媳妇也免不了见公婆,我的鸵鸟心理亦只能在这象牙塔里护我周全,你我皆凡人,对现实的无力感终究一步一步渐入肺腑,侵入心脉。并非理想太丰满,而是现实太骨感。


快回学校的时候,被我一个哥们敲诈了一顿驴肉火烧。他诚恳阐述了自己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无产阶级人民群众朴素理想,还对我提出了回我的小县城进个银行守着老爹老娘过一辈子的中肯建议,当时自然回应了满含鄙视的正宗白眼两枚。回校之后,乱糟糟的麻烦事一大堆,那个片段却开始不断闪回。二十年来我一直在难得的安逸中畅快的做着春秋大梦,企图用颠倒作息习惯来屏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朝九晚五儿女承欢的最终归宿。饱暖思淫欲,当我满怀委屈在那铺天盖地的针芒里死命扑腾时,心中想着的,不过是家里的饭菜,父母的笑颜。平凡,有时仅仅是一念之间。


而安逸,是一支海洛因,是会让人上瘾的。


(三)


狗血异常华丽丽的韩剧是早已经不看了的,热血漫画似的日剧也逐渐没了兴致,玛丽苏到浑身酥软天崩地裂的台湾小言情更是被我恶狠狠的甩出了我的生活,倒是平时打着学英语的虚伪口号看几集纸醉金迷的美剧来喂饱我的眼球。回家之后,却看完了整整三十九集的《北京爱情故事》。大陆电视剧这些年竟是也出过几部好电视剧的,当然不含芒果台天雷滚滚的自制大剧。诸如前些年的《奋斗》,《蜗居》,去年的《裸婚时代》,和今年的《北京爱情故事》。没有穿越,没有h4,没有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玛丽苏女主,没有你是疯儿我是傻,仅有的温情也夹杂着现实的冰渣。这个年头了倘若你还可以为了电视剧里面的人物流下同情的泪水,除了这个人物命运着实太惨,那唯有的可能便是这荧幕上的人,像极了现实中的你。


像疯子这样的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二代,是几乎每个人的生活圈子里都会存在的人物形象,只要他们稍微靠谱一点就胜过我们拼命十点。像我们这般灰头土脸的平民百姓,是连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机会都没有的,步步为营如履薄冰尚且不及,只怕还未成浪子,便被社会如关羽斩颜回一般一刀劈下马来。即便他帅气多金,笑起来迷人又动人,眼中都是秋天的菠菜,我也唯有嫉恨的感觉翻腾不息,对,就是嫉恨,既嫉妒又恨恶。虽然最后饰演了这个角色的导演陈思成满怀私心的令他一夜长大,而且抱得沈冰这个美人归,如我等刁民还是躲在石小猛背后低声的喝倒彩吧。


而如沈冰这样圣母光辉披泽大地的角儿,也不是屁民们可以攀比的,她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衬托出我们的自私自利阴险狡诈市侩世俗,以供后人瞻仰。我的闺蜜感慨道,像我们这种浑身上下一个温婉的细胞都没有的大傻妮,以后也只能找个老男人了。然而林夏是年轻漂亮会唱歌会玩塔罗牌的神算子大傻妮,少了这些定语的我们,即便得了绝症也没有大药瓶子,我就是有病,怎么,你有药么?


我曾经和一些看过《北爱》的朋友念叨过多次,我最喜欢的不是那三个王宝强麾下的士兵,而是吴魏和伍媚。虽然李晨的颜依旧是那么鲜美多汁垂涎欲滴,像古希腊大理石雕塑一样的理想主义者吴狄,浑身散发着汉白玉一样的纯洁无暇,然而比起吴魏和伍媚他真的很吴力。在那么多三观不正的故事里,吴魏和伍媚恰好是我喜欢的励志故事,总该有人站出来证明一下投胎失败也可以是成功之母,只要我努力我拼命,投之以十斤木瓜,总可以报之于琼琚。


而那个被八万块钱逼得上树爬墙的苦逼青年石小猛,我已无需再不厚道的置评他,爱情和面包选哪个都不是错,“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


北京,在我的心里,那里依旧是一个可以与梦想画等号的名词。在我的初中高中时代,我曾无数次的同我的闺蜜承诺许愿打赌期盼一起北上。北上北上,不为十里洋场纸红灯酒绿,不为高楼耸立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北京,五年级的社会课本就告诉我,那里,是祖国的心脏。很多人不理解数以万计的北漂,我的一位老师曾经说,北漂其实不应该叫北漂,应该叫北赌,他们抱着赌一把的心态想在这个看似机会遍地的城市里试图实现人生的华丽转身,一旦踏进了这片土地,北京便成了心头里的一道疤,不抹平是绝不肯回的。我深以为然,不要告诉我北京的空气有多么不新鲜,北京的交通有多么的拥挤,留在那儿的希望就已经艰巨得令人心生绝望。


也许正因为绝望才可以孤注一掷。


(四)


人一得闲的时候,就免不了陷入咸湿的回忆中去。


梦境中逼仄的楼道里推推搡搡,喑哑的哭声伴和着春风拂柳般的笑,灰黄的老式电风扇仿佛靠着摩擦起电吱吱呀呀的转动,悄悄吹开了布满了红色叉叉的数学试卷,皱着眉头做受力分析的女生隐隐的露出一丝星白的头皮,那时阳光真是好,好到我在这片温煦中懒洋洋的睡着了。


对不起回荡在空气里没人听。


我愿意付出所有来换一个时光机。


我贱兮兮的想回到那个四周放一次大周,每天跑两次操,周考月考期末考不断,穿着丑陋的蓝色校服的地方。就是那个粉笔屑唾沫星纷纷扬扬,空气中充沛着汗水和泪水的地方。


那里遗失着我沉甸甸的梦想。


果真,拥有的都是侥幸,失去的都是人生。